吉林大学十年节水工作的回顾
今年5月15日至21日是第25个“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,回顾吉林大学走过10年节水的历程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2000年吉林大学合校后学校用水量持续上升,水费支出连年上涨,2005年学校用水量达到1114万立方米,学校水费支出不堪重负。我校是长春市超计划用水单位,加强节水节支工作刻不容缓。
2006年,教育部《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》,要求高度重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。2008年,教育部组织吉林大学等20个高校参加节能工作专项会议,要求与会高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。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精神,学校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,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,截止到2015年,学校用水量下降56.54%、水费减少支出55.92%,节水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。十年中学校三次被评为“吉林省节水先进单位”、“吉林省第一批节水先进单位”、“2008年全国城市节水工作示范校园”、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”、2010年度全国节能管理先进院校”、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”、并多人次获得吉林省节水“先进个人”。
建设节水型校园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。节水管理是一个精细化过程,要以最小的节能投入,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,是促进学校后勤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和保证学校持续、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。在节水工作中,学校注重抓住节水工作三个重要环节:制度建设、管理节水和技术节水。
制定建设: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—节能办公室,配备相关专业的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,负责节水工作;学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定,先后出台并实施《吉林大学水电改革总体方案》《吉林大学水电管理办法》《吉林大学用水改革实施方案》,使节水管理制度化、规范化,做到节水管理有法可依,有章可循,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。学校通过与其他高校节水交流,学习先进经验,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,使管理人员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。
管理节水:即科学管理,特点是定量化、制度化。管理节水是节能工作的中心环节,始终贯穿于整个节水工作之中,管理节水的最终任务是减少水费支出,降低办学成本。管理节水重要途径是改革,只有不断的推行有效的改革,才能解决学校用水中存在的问题问题。学校采取四项改革措施:一是对经营性用水全部实施全额回收水费;二是对教职工住宅实施移交社会管理。学校教职工住宅回收率不足30%,学校住宅水费亏损十分严重,水费亏损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,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移交实行社会化管理,经过多年的努力,学校共移交住宅用水13042户(2016年西区完成移交1243户正在办理中),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垫付水费和回收水费亏损问题,同时市政管理部门还为学校部分住宅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,学校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佳的效果,节约了常规改造所需的二次供水设施设备的费用支出。三是学校在管理节能中还注重不断创新,学校根据用水的特点和实际情况,实施了水费由后勤服务集团进行承包管理的改革措施,2014年至2015年两年承包用水量分别减少67.88万立方米,146.49万立方米,取得显著效益。四是对各类工程施工水费结算必须经学校管理部门审结后方可结算,确保学校水费不流失。
学校在日常用水管理中优化用水,采取了多项措施解决了用水中存在的问题,先后撤并、供水管道14条,对具备社会化管理的单位移交社会管理。
技术节水:技术节水是节水管理的重要措施,学校十分重视节水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,并在使用过程中摸索实践,可以结合校情,在学生公寓卫生间充分利用废水进行冲洗厕;安装节水阀4872个;学生浴池采用计量刷卡智能管理系统;中心校区通过有组织雨水搜集,把大面积的轮滑场 、足球场、篮球场等室外场地的雨水排入校园的景观水体——清湖,使自然资源充分利用;实验设备采用循环水等,更多地在基本建设工程、维修改造工程中应用。
学校今后节水工作努力的方向
首先校园规划应把节水作为“绿色”基本理念,一以贯之。基本建设从设计之初应从建设生态文明绿色校园长远利益着想,采用节水新技术、节水新产品,立足于长远,避免节能改造二次投入造成浪费。
其次加大节水专项资金的投入,加大利用中水、废水等资源在学校应用范围,改善校园用水环境。
再次、强化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,由单一的技术改进向现代化、智能化管理逐步升级,由局部改革向系统改革逐渐推进,加快学校由节约型校园向生态文明的绿色校园建设进程。
最后、应正确处理发展与节约的关系,牢固树立节约意识,开源节流,勤俭办学,不断提高节能管理水平,进一步完善节水管理体系,不断推动广大师生员工节水意识成为新常态。
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,水价越来越高,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,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节水管理,不断探索节水工作的新途径,为把学校建设城节水校园做出新贡献。